通讯员 杨畅 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众豪配资
暑假伊始,扬州大运河剧院迎来了数百名观众,其中约有一半都是12岁以下的孩子。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组织的“偶韵奇缘”非遗体验活动将他们聚在一起。只见孩子们端坐着,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上的木偶。
与传统木偶戏里的人在幕后提线操控不同,舞台上的木偶由演员托举操控,演员用灵活的身姿带动木偶完成动作。比如,在《椰风裙影》里,木偶身着棕榈草裙,演员将木偶举过头顶,木偶随着韵律轻盈舞动。
这一幕给12岁的田心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她告诉记者:“木偶不只是木头,它们有生命!”
同样,这也是周筱雅第一次亲自接触木偶戏。刚开始,她并不太了解木偶戏的操作,只是对这门传统艺术感到好奇。她的父亲周远回忆,在之前的暑假里众豪配资,孩子总是玩手机、看电视,几乎接触不到传统文化。“这次木偶戏活动,不仅让她在现场观看了精彩的演出,还能亲手操作木偶,孩子非常开心。”周远说。周筱雅今年12岁,她兴奋地告诉记者,“了解了木偶背后的原理,很有意思”。
木偶戏自古以来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,也被称为“傀儡戏”,最早可追溯到汉代。2006年,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木偶戏经历了许多变革。2000年前后,木偶戏从人藏在1.7米的幕布后演出的样板戏,逐渐发展成了“人偶同台”的新型表演形式。
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所长梁苏荣,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转折。1992年,上高中的梁苏荣开始学习木偶戏。她告诉记者,在传统的木偶戏里,观众看不到演员,但随着时代变迁,观众的需求也发生变化,全国的木偶戏工作者摸索创新,开辟出了一种“人偶同台”的方式。这样一来,观众可以直观看到演员摆弄木偶完成动作的过程,体验感和参与热情都大大提升。
在传承木偶戏的道路上,梁苏荣也曾面临诸多挑战,但总有一些瞬间支持她继续前行。她曾遇到过一个不满10岁的女孩,她在参加木偶踢足球比赛时,为了练习木偶操控,反复尝试。尽管小女孩的手臂一直在抖,动作也不算流畅,甚至最后连木偶都难以放下,但她没有放弃。
最终,这个女孩成功完成了动作,并获得了掌声。“她那种坚持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,”梁苏荣说,“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感众豪配资,决心要把木偶戏的传承做得更好。”
近年来,为了吸引不同的观众,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兴趣,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节目。据梁苏荣介绍,针对幼儿园儿童,研究所会选择情节简单、形象卡通的节目;面向小学生时,则安排红色题材剧目、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以及成语故事等。对于游客群体,研究所会准备人偶同台的绝活儿表演,还有舞蹈、京剧、黄梅戏和小品等。
“偶韵奇缘”非遗体验活动就是木偶戏多样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生动实践。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与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合作,举办公益木偶戏演出,免费邀请辖区内的家长和孩子观看。活动主办方汤汪街道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陈君表示,街道想让辖区孩子接触到专业的非遗演出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“孩子们了解到非遗木偶文化的多样性,感受到了传统艺术和现代创新的融合,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深刻,也增强了文化自信。”陈君笑着说。
对暑期没时间看护孩子的家长来说,这一活动一举多得、雪中送炭。周筱雅的父亲周远表示,他和妻子平时要上班,暑假没有时间照顾孩子,通过街道的活动,不仅能让孩子走出家庭,学习传统文化,还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。
实际上,“偶韵奇缘”非遗体验活动只是江苏省开展“公益暑托服务”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从城市社区到乡镇村舍,江苏在全省1133个乡镇街道开设2228个服务班点,覆盖91%的乡镇街道。以扬州为例,团扬州市委拓展党组织为民服务经费、基层工会经费等渠道,累计筹措140万元,并整合120个党群服务中心、企业“职工之家”等阵地开设服务点。此次非遗体验活动,就是免费邀请社区居民观看、体验的。
通过免费的活动,吸引年轻人观看,并投身到木偶戏中,是梁苏荣非常乐见的。她告诉记者,一些年轻人看了表演后,会拜研究所里退休的老艺人为师,对木偶戏进行深入的学习,而后在扬州或周边城市举办小型演出,“用这门技艺谋生。”她补充道,社会对非遗的重视,促使越来越多学校开设了木偶戏兴趣班,社区也组织了相关培训课程,为木偶戏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木偶戏的传承不仅是艺术的延续众豪配资,更是文化认同的延续。“只要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中获得启发,木偶戏的未来就有希望”,梁苏荣说。
查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